首页 爱丽丝书屋 穿越 天可汗

第八卷 第82章 抉择

天可汗 西风紧 5186 2024-03-04 18:19

  有时人得靠运气,李适之在时运不济之时遇到阿史那公主实在是时来运转,他在公主家中以奴隶的身份过得十分惬意。

  公主对这个英俊潇洒谈吐不凡的汉人公子一见钟情,对他千依百顺,好得无以复加。

  在环境本就比较恶劣的草原上,李适之过得日子恐怕让大多数突厥人都眼羡不已。

  但以李适之的心气,对于这样消磨时光的日子并不满意,只是眼下别无它图罢了。

  渐渐地他时时便从公主口中询问一些国家大事,公主也乐意为他提供信息,甚至赞他没有失去志气。

  而这时阴山以南的大唐西受降城尚未获悉李适之的下落。殷辞下令四面围堵,但多日毫无结果,他直觉要抓住此人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。

  部将们见他如此关心李适之的下落,却又未能立功抓住,见到殷辞时只好纷纷请罪。

  殷辞叹息道:“事在人为,罪犯竟能从边关插翅而飞,我也不能责怪诸位。”

  事到如今,殷辞心下觉得不能再拖延下去了,得尽早报知薛崇训。

  事情没办利索,他便在密信中多次自责,自称有负晋王委托等等。

  然后差心腹领了通关印信,携带密书快马赶回长安。

  这会儿薛崇训早都把李适之这个人忘得差不多了,有人提起他才想起来。

  其实李适之那点实力本就很难对他构成任何威胁,只不过当时不太放心便嘱咐殷辞除掉以绝后患而已。

  在薛崇训的理念中,凡是潜在的敌人,如果有机会当然是将其扼杀在摇篮中最好,有机会还手软万一等人强大之后不是自找麻烦?

  他收到殷辞的密信了解来龙去脉之后,略微一想:虽然这事儿办得不太干净,人给跑掉了还不知踪迹;但李适之既然杀了人,把死罪栽在他身上便十分容易,一个见不得光的人纵使文武双全有天大的本事,怎么施展?

  难道做匪拉起草莽起义?

  薛崇训笑了笑,李适之那样的人要做草莽英雄恐怕牛头不对马嘴。

  于是他当即就提起笔给殷辞回书宽慰,意外非人所料,既然李适之畏罪潜逃,便将其定案,奏请皇帝除其宗室身份,迟早缉拿归案。

  回了殷辞的信,薛崇训便很快把这件事给抛诸脑外。

  现在他心里最关心的可不是一个只是隐患可能的李适之,而是当下最重要的事:联兵伐突厥。

  这件事有两层目标,除了剪除帝国的一个外患报华清宫被袭的一箭之仇,还有就是苏晋提出的“盟主”目标。

  后者显然是他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过程中极具意义的一步。

  各国盟主,形似太宗时的天可汗联盟,影响非同小可。

  因这个时代交通缓慢,要在战争之前集结联军就需要提前准备,联络各国各族首领的事儿已经在陆续实办了。

  唐朝对外战争借助游牧族的兵力不是第一次,所以此事在宫廷和朝廷都没有引起人们的质疑,当然也没有人会想到薛崇训会野心勃勃地预谋让各国首领“推举”他为盟主。

  不过他已意识到此事并非那么简单,其中有许多复杂的问题。他也不能找别个商量,只有自己琢磨,确实常常感到有点头疼。

  就连始作俑者苏晋,薛崇训也不能找他细谈。

  当初苏晋提出这个建议时,薛崇训被点醒,但并没有赞同更没有继续商议。

  万一出了纰漏又不能施展计划时大可以把苏晋作为替罪羊,而自己推得干干净净。

  故而苏晋也不能参与到这个计划中,这件事操纵起来就靠不了幕僚,前期只能是薛崇训一个人的布局,如此才能进退自如。

  ……

  需要沉思权衡的时候,薛崇训最喜欢的地方是听雨湖畔那个清幽的书房小院。

  上次在氤氲斋和杜暹说别院很安静,其实他只是应景随口说说,真正能给他宁静的是内府。

  相比别院,显然王府的戒备森严更加安全,而安全感正是薛崇训很迷恋的东西。

  书房后门外面有个水潭,周围种着几颗樱桃树,此时正是果子熟透了的时候,薛崇训在水潭边上坐了一会儿,但见那树上的果子晶莹红亮十分可爱,忍不住便站起身来去拿了一个琉璃碗,然后摘了一些樱桃放在碗里拿到水潭里去洗。

  他先吃了一颗,回头见三娘正在前门走动,便招呼了一声,指了指手中的碗问道:“你要尝尝么?”

  三娘摇摇头,薛崇训便犹自品尝起来,这时从树梢间吹来一阵湿润清凉的微风,在有些燥热的午后带给人说不出的舒坦,周围十分安静只有偶尔的鸟鸣,他的心情仿佛也随之静下来。

  这种时候他在想,人活着无论拥有多少东西,其实能抓在手里的也就只有这么一点,正如满树的樱桃,吃的也就半碗。

  那野心有必要去实现么?

  这个问题他以前就曾经想过,答案是有必要,既然一开始没有做忠臣顺民,便是一条不归路。

  只是如今发现太冒险,才偶尔会质疑;又或许是不该在这样舒适宁静的环境中考虑这样的问题,安乐让人沉迷啊。

  然后是对他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人太平公主那里。

  薛崇训浅思之下,当然认为盟主之事得瞒着她到即成事实,因为一旦被她提前得知,以太平公主的见识恐怕立刻就能察觉到他的野心。

  她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?

  这个薛崇训简直无法肯定。

  他现在的心情就像一个孩童做错了事,然后又对家长撒谎。

  渐渐地他已经不知道放进嘴里的樱桃是什么滋味了。

  如果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实现目的,为了成功事前又尽量瞒住太平公主,那么等到了时候她忽然得知整个前因后果,会作何感想?

  事关社稷国柄,又是充满残酷斗争的皇室,就算是母子到了那个地步信任肯定也荡然无存了。

  一旦失去以前的那种信任,权力的矛盾就会急剧暴露出来,一定要分个胜负是必然的,形势如同当初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样,实际上李隆基小时候很得太平公主的喜爱。

  也许薛崇训在有所准备之下会赢,但他很肯定自己赢了也不会高兴;万一输了呢……

  可能还有更糟的结果,这个天下本就不该是他薛崇训或是女人继承的,一旦他们家的实力衰弱,天下该是谁的就是谁的或许天意如此。

  于是薛崇训又琢磨,在布局之前就告诉太平公主。

  这里的问题便是:如果她不同意(可能性比较大),不仅白白丢失一个难得的机会,更会造成负面效果,还不如完全放弃连提都不提。

  然后薛崇训的思维又回到了有没有必要做这件事的原点,接着又想到这是以前已经考虑过得出结果的事儿……

  就像一个圆,又像一个问题程序进入了死循环的思维。

  他觉得自己的逻辑有问题,中间肯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。

  他便起身走到水潭边,捧几捧凉水浇在脸上,几滴水珠从唇边浸到了口中,潭水甜丝丝的水质非常好。

  复坐门边的木板上,薛崇训望着轻轻晃动的水面又发起呆来。

  告诉了太平公主之后只有两个可能,要么她完全支持,要么反对并产生戒心。

  薛崇训觉得后者的可能更大一点,到时候太平公主会不会设法阻拦他获得讨伐突厥的兵权?

  不过无论有没有大军兵权,驻扎在长安城南的神策军将领全是他的嫡系,这股人马是名义权限无法控制的;加上朝中也有倾向薛崇训的大臣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他也不会面对完全被太平公主掌控的局面。

  实际上自太平公主病愈重新掌权起的这个阶段,薛崇训就已经形成了能与她分庭抗礼的实力。

  总之都是闹翻,不过在事前闹翻的好处是:信任或许还能保留,太平公主应该能想到,薛崇训完全可以背地里发展对付她的;坏处是赢面更小,而悄然实现盟主目的后进一步提升实力,到时候更加与事有利。

  什么才对自己最重要?薛崇训连自己都不清楚。

  假使前人如始皇帝汉高祖等成大事者遇到同样的抉择,他们肯定没有什么好犹豫的。

  想到这里,薛崇训自觉应该不具备成大事取天下的性情。

  得天下者称天子,或许他们都是上天选择的人,薛崇训这样一个本来历史就证实不该闹出风浪的人,在紧要关头就会暴露出非真龙天子的特点。

  他抬头仰望天空,忽然才发现,太阳早就消失了,淡淡的几颗星辰已出现在天幕,夜色慢慢降临了。

  那寥寥的几颗星辰让薛崇训的心头涌起一股子莫名的孤单,连生母都要背叛的人,这一生还能真正信任谁?

  太平公主在薛崇训的心里不仅是普通的亲人,他实在从内心对她有种依赖。

  就在这时,一阵说话声把薛崇训拉回了现实。

  只听得李妍儿的声音道:“夫君还未用膳?”

  三娘的声音道:“郎君在想事,我不敢随意打搅。”

  李妍儿的声音道:“什么事能让人饿着肚子呀?下午我瞧他到这边来了,还等着他一起吃晚饭呢,我叫人热一热端到书房来,吃了再想。”

  李妍儿是正妃,她的话还是挺有用,三娘便顺从地应道:“是。”

  过得一会儿就有丫鬟的脚步声过来了,她们端着食物放到了桌案上,李妍儿走进来坐到了薛崇训旁边,笑嘻嘻地问道:“想什么呢,先吃饭吧。”

  “也好。”

  薛崇训随和地应了一声站了起来,又向李妍儿伸出手,她便高兴地把小手放进薛崇训的手心里,让他把自己拉了起来。

  薛崇训看了一眼三娘说道:“今天没什么事了,你也去吃饭早些歇息,明日一早随我去宫里。”

  三娘面无表情地应了一声告辞便走,她的神情很难有什么变化,有时候薛崇训认为她可能不会其他表情。

  饭菜已摆好,他们夫妻俩便坐到一起吃饭。

  本来平时挺爱说话的李妍儿也沉默起来,她这个习惯好像是因为吃饭时说话不太得体的关系,反正出身好的人规矩挺多。

  薛崇训便主动开腔:“我问你一个事儿,要是你做错了什么情知你娘会生气,你会不会告诉她?”

  李妍儿回头看了一眼门口,伸了伸小舌头小声道:“她要骂人家,当然不说啦。”

  薛崇训笑道:“要是她迟早会知道呢?”

  “这样啊……”李妍儿想了想道,“还是早些认错罢,不然她会更生气。”

  薛崇训淡淡一笑不置可否。沉默了一阵他又问了些关于薛夏的事,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吃完晚饭。

  ……

  第二天一大早,薛崇训按照日程便带着卫队车仗向大明宫而去。

  路过丹凤街时,街面上的人气已经很旺了,大道中间全是去上值的官吏。

  当然起早贪黑的不只是他们,还有那些市井小民贩夫走卒,只能靠边让着官僚们赶路。

  街边的店铺也大多亮起了灯,早早就做起生意了。

  薛崇训恰巧在半道上碰到了中书令张说,今日并不是上朝的日子,但大臣们得去各自的官署办公。

  张说手里还拿着和一个纸包,遇见之后便有些不好意思地将纸包递给了旁边的奴仆,笑着寒暄道:“西市旁边那家酥饼,味道一直没变,我就爱那味儿,几年都不腻。晋王这是去宫里见太平公主殿下?”

  因为今天不用朝贺,薛崇训又不去任何官衙办事,进宫显然是见他娘的。

  他点点头,招呼一个侍卫牵马过来,骑马与张说一同行路。

  这要换作别朝,藩王与朝臣这样走一起,非得遭来麻烦不可。

  不过现在的皇帝自然不用费心去提防藩王与大臣来往过密,大伙也就不用避嫌了。

  张说小声提起正事儿:“鲜卑慕容氏忠心可嘉,咱们已遣使过去;朔方等州的部族也用得上;最主要的还是等安东都护联系上铁勒九姓,这才是最用得上的部族。”

  张说显然没想到薛崇训提出联军的意义,现在联络的都是一些能实质出兵帮助唐朝打仗的部族。

  其实在薛崇训的心里,那些王国或部落派多少人起到多大的作用根本不在乎,只在乎他们的姿态。

  他们提谈了几句,等到靠近丹凤门时,来往的人多起来,就说起别的逸闻趣事,一起进了宫门。

  之后张说去政事堂,薛崇训去承香殿,二人相互执礼告辞。

  出承香殿接待薛崇训的是宦官鱼立本,鱼立本见面就说道:“今日殿下不见朝臣,本打算静心修炼的,报知王爷来见,殿下便将修炼也放下了。”

  太平公主自从吃了玉清炼制的“仙丹”起死回生后,就迷上了修道,就像一个无神论者忽然见证了神迹便非常相信世上有神仙,旁人说什么都不能改变。

  薛崇训也从来没劝过她,本来道教就是李唐的国教,他根本没必要多费口舌。

  于是他只说道:“两日未见母亲大人,我正好无事便过来走动走动。”

  鱼立本带着薛崇训走上天桥,“殿下在星楼里,杂家在这样的日子不便进去,您请。”

  薛崇训便向那高处的星楼走去,那地方本来不叫星楼,不过就是一间宫室,只因地处高位,太平公主信道后便改名为星楼,取仙家接近上天的意思。

  里面的布置也和其他宫室大相径庭,鲜有艳丽的摆设,门口挂着八卦旗帜里面丹鼎青烟缭绕,显得更加素淡古朴,颇有三清殿内的样子。

  不过三清殿远离政治中心,太平公主是不会去那里修道的,她或许对道家的理解不同,既求成仙逍遥,又未看破人间繁华。

  确实以她的性子如果成天与世隔绝不能发号施令确实会很不快活。

  进了星楼,只见太平公主正端坐在北面的软塌上,玉清手里拿着一把拂尘侍立在旁。

  二人都穿着道袍,太平公主穿的是素雅的浅色,玉清则是青袍。

  只见玉清身材清瘦神情淡然,更加像一个修道之人;反观太平公主却身材丰腴,就算没盛妆也有种艳丽的感觉,特别是那丰满的胸脯,因为实实在在地撑起衣服而夏衣又轻薄,隐隐连乳尖的轮廓都显现出来,丝毫没有清心寡欲之人的气质,无论是姿态言行走透出一股子雍容贵气并带着威压。

  薛崇训走上前去,躬身执礼道:“儿臣拜见母亲大人。”

  “平身罢。你今天来有正事?”太平公主问道。

  薛崇训道:“没什么正事,只是念想母亲了。”

  太平公主顿时轻笑了一声,说道:“那你不如和我一起试试修炼,让玉清教你。”

  “儿臣……”薛崇训闷闷地说,“对道家无甚兴趣。”

  “玉清,给他拿一颗御气丹来。”太平公主完全不顾薛崇训的婉拒,她平日就已经习惯只按自己的意愿来办事,恐怕周围也没人敢违抗。

  过得一会儿,玉清就拿着一个木盒子过来,里面装着一颗犹如樱桃却比樱桃个大的丹药。

  薛崇训的脸色一阵难看,心道:“里面应该有慢性毒的重金属,我要吃掉它?”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简体
评论